国内首本“天使综合征”照护指南来了
永远在笑的孩子,背后是想象不到的挑战!国内首本“天使综合征”照护指南来了!
《天使综合征照护指南》 王艺 李惠 张雪 主编 魏岚 张怡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5年9月 认识天使综合征:了解是第一步
天使综合征最早于1965年由英国儿科医生 Harry Angelman 发现并报道。由于患儿表现为频繁发笑、步态不稳,它也被称为"快乐木偶综合征"。在中国,我们给予了它一个更温暖的名字——天使综合征。 数据显示,每 1.5 万~2.4 万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此病。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健委将天使综合征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这意味着它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这些孩子通常在6~12个月大时开始表现出异常,主要特征包括: •发育迟缓程度较重,存在智力障碍 •运动和平衡困难,常见步态不稳、四肢震颤 •语言发育受阻,很少或几乎不会使用词语 •独特的行为表现:时常发笑、容易兴奋激动(如拍手、多动)、注意力短暂 约80%的孩子还会出现: •头围增长缓慢,2岁后可能表现为小头 •癫痫发作,多在3岁前开始 •脑电图异常 此外,喂养困难、睡眠问题、脊柱侧弯和便秘等也是常见的挑战。 病因探析: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天使综合征是一种基因组印记遗传病,是由于母源染色体15q11.2-13.1区域的 UBE3A 基因功能缺陷导致的。 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在我们的大脑中,父亲遗传的 UBE3A 基因通常是"沉默"的,而母亲提供的 UBE3A 基因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神经发育。 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与"母源染色体"有关,但这绝不是母亲的过错,而是由基因特性决定的。 天使综合征有4种基因分型: •15q11.2-q13 母源链缺失(65%~75%) •UBE3A 点突变(11%) •15q11-13 父源单亲二倍体(3%~7%) •印记中心缺陷(1%~2%) 确诊需要通过基因检测,临床上首选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法(MS-MLPA),可以检测出约80%的病例。 虽然不能治愈,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目前,天使综合征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多学科综合管理,可以显著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这包括癫痫控制、睡眠改善、康复训练、脊柱侧弯矫正等。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天使综合征一般不影响寿命,目前有报道患者已达70岁高龄。虽然因吞咽问题、癫痫发作等,意外风险较大,需要终身照顾,但通过科学的照护,孩子们能够拥有有质量的生活。 一本为您而来的照护指南: 您需要的支持在这里 面对需要终身照护的复杂情况,很多家庭都曾感到无助和迷茫。正因如此,一本实用、温暖的照护指南显得尤为珍贵。 《天使综合征照护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国内首本全方位关注天使综合征的指导用书,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教授、康复科主管治疗师李惠,以及“天使综合征之家”创始人张雪共同主编。 这本书不仅包含专业的疾病知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内容,还特别分享了其他家长的经验和心理调适方法,真正做到了"从家庭中来,到家庭中去"。 这本书能为您提供: 全面指导:从医疗到营养,从康复训练到日常生活,涵盖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 实用方法:提供具体操作指导,如体位摆放、运动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培养等 心灵支持:关注照护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源指引 主编团队介绍: 王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 李惠: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主管治疗师,20余年儿童康复经验 张雪:天使综合征患儿的母亲,“天使综合征之家”创始人,十年如一日支持患者家庭 这本书不仅适合患儿家长和照护者,对医生、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携手前行:让罕见病不再"罕见"
近年来,国家对罕见病的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部门陆续出台支持政策: •国家卫健委发布《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国家药监局实施优先审评审批,加速新药上市 •国家医保局将更多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 社会各界对罕见病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天使综合征之家等组织正在共同努力,为罕见病患者争取更多权益。 正如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 李林康先生所说:"未来别担心,我们一起前行!明天一定会更好!"
📖 图书提要 《天使综合征照护指南》围绕天使综合征患儿的日常照护,提供多维度的指导。本书简要介绍了天使综合征的病因和诊断要点,重点介绍天使综合征的康复训练,包含体位摆放、运动训练等;并针对伴发疾病和患儿的行为问题提供应对策略。本书的特色在于它还立足家庭照护场景,给予患儿家庭情感支持,宣传科学的陪护理念,关注照护者的心理需求,并鼓励他们积极寻找社会资源支持。本书可帮助患儿家长、照护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天使综合征,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 主编简介 王 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儿童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抗癫痫协会会长,上海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重点研究方向为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 李 惠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主管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20余年,擅长儿科常见病及儿童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等罕见疾病的康复评估、功能训练及家庭干预管理。参加多个国内外临床试验,并通过了神经肌肉疾病专病的评估员的国际资格认证。 张 雪 天使综合征患儿的母亲,天使综合征患者支持组织——“天使综合征之家”的创始人兼负责人。投身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支持与服务十余年,其团队致力于提供疾病科普、心理支持、康复指导及公共倡导等多元化服务,帮助无助的家庭找到归属和方向。 📖 先睹为快 📖 全书目录 第一篇 疾病篇 第一章 认识天使综合征 第二章 天使综合征的治疗和管理 第三章 天使综合征药物研究进展 第二篇 康复篇 第四章 “天使”需要康复 第五章 “天使”的康复怎样做 第六章 体位 第七章 拉伸 第八章 粗大运动 第九章 上肢和精细功能 第十章 言语和语言 第十一章 感知觉功能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十三章 辅助器具和适应性设备 第十四章 “天使”婴儿的早期干预 第十五章 家庭训练(家长经验分享) 第三篇 伴发问题及处理篇 第十六章 行为问题 第十七章 眼睛问题 第十八章 骨骼问题 第十九章 睡眠问题 第二十章 窒息问题 第二十一章 便秘问题 第二十二章 口腔问题 第二十三章 癫痫问题 第二十四章 天使综合征家庭再生育的遗传咨询 第二十五章 天使综合征患儿的预防接种 第二十六章 天使综合征家长的心理调适 第二十七章 天使综合征患儿的其他问题处理 第四篇 家长心声篇 第二十八章 家里有个“小天使” 第二十九章 守护“天使” 第三十章 给家长的一封信 第三十一章 天使综合征之家 参考文献 给家长的一封信 天使综合征患儿家长、关心关爱天使综合征的各界人士: 大家好! 我是张雪,罕见病天使综合征患者组织“天使综合征之家”的负责人。当然,我的女儿也是一名“天使”,她叫畅雨。 天使综合征之家自 2012 年成立,眨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每一个罕见病患者组织在建立之初,都是为了找到与自己有相似命运的人,共同来交流一些诊疗、康复、喂养等方面的经验。再后来,是想让更多的医生、专家关注和了解罕见病,为孩子带来新的希望。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渐渐地我意识到,在我们这些罕见病患者家属或者罕见病患者本身,好像还可以为病友做些什么的时候,患者组织的真正意义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天使综合征之家”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人,他们有着大爱之心,无私地成为了“天使”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专家、医生、康复师、群助理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与我并肩携手,互相支持。我在患者组织做管理工作的这些年里,“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王奕鸥女士曾说过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她说:“罕见病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跳脱自己的痛苦,看到他人的需要;相信每个人都与我有关,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还有那些总是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那些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日子,深深印在我心里。无论是春、夏、秋、冬,总有一群人不曾停止过努力和奉献。感谢面对罕见病不曾放弃的病友及其家属,感谢无论多难和多累都与我们站在一起,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专家、医生,感谢为罕见病努力过的每个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天使综合征之家”成立的这十年里,我越发明白,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在组织成立最初的几年,有些家长在马路上看到哪个孩子有“天使”的面容或者行为特征,就会跑上去跟人聊几句,要个联系方式,结果发现那个孩子确实是“天使”。正因为前期老家长们的这些举动,才使我们 2019-2020 年群内患儿人数猛增。目前,我们登记在册的“天使”患儿已经有1500多个了,我们的群体已经翻了好几倍。所以一定要齐心协力,让更多“天使”找到组织,不断地壮大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组织人群基数越大,将来在药品定价上才会越亲民,才会越让患者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否则,罕见病药品昂贵的定价会让许多患者家庭望而却步。 从最初的三五个家长开始,发展到现在,不是仅凭谁的一腔热血,更不是凭借一句口号、一篇文章、一个宣传视频或者一次活动就可以支撑下来的。“天使综合征之家”十多年来,从 QQ群到后来的微信群,每天的聊天记录都有几百条,有时甚至有上千条。当初群内只有 100 多位患儿的时候,我一个人面对100 多个家庭、200 多位家长,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2023年,招了两个助理他们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目前已经有 17 位助理在这个群里,但是 17 位助理面对 1500 多位患儿的家庭,力量仍然很渺小。未来我们能否继续运转下去,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坚信,一定会有奇迹出现!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存在的,既然我们前方的道路上有山,那么我们一起去把它移开,只要我们人多,力量就大,无论什么样的坎,都可以迈过去。 目前我们的助理团分工明确:病友进群都要经过群助理严格的资料审查,为我们筛掉了许多医托、骗子。令人想不到的是,我们竟然还有“夜班助理”。没错,我们在国外的战友,就是我们的夜班助理,为的是防止这些随时可能发作癫痫的孩子,在深夜遇到问题时,他们能第一时间出现并答疑解惑。助理团还有群管理、图片设计、视频制作、文案写作、会计、活动策划、微店运营、内容发布甚至是患者群里的“KOL”等角色分工。 组织多年来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做到了真正的十年如一日。没有人发工资,但是只要组织有任何的需要,助理们都会无偿并且热情地去完成我们的各项任务。我知道有些家长还没有从孩子确诊的悲痛、绝望中走出来,还没有突破自己心理的难关,不想做任何的宣传。但请思考一下,你觉得是孩子的未来重要还是你此刻的心理感受更重要? 前段时间在“YY”、“东方网直播”的平台上,进行罕见病疾病演讲的时候,在座的几位都是医生,只有我一个是患者家长,他们对我非常地敬佩。一旦曝光到 100 多万浏览量的时候,对个人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没有往后退,既然老天没有征求你意见的时候给了你一个特殊的孩子,那么只有选择坚强,或者说是坚强选择了你。同样的不是我们去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我们。既然孩子信任我们,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有这样的缘分,就不要辜负孩子这一份信任,因为他/她把一生的命运都交给你了。如果我们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能放下小我的情绪,站出来替他们发声,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真正为他们着想?如果家长都不为孩子博取关注,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那些医生、专家和社会各界去关注他们呢? 我建立患者社群的初衷,是想把大家从四面八方召集在一起,尽我个人的一份力量为这些孩子找到出路,让这些家长不要再经历我以前经历的那些“至暗时刻”。所以,我站出来牵头成立了“天使综合征之家”,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长站出来,与我并肩作战。 一个人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罕见病患者组织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前仆后继的付出。众人拾柴火焰高,未来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天使”战友或志愿者能加入我们。在此我呼吁大家,作为家长,责无旁贷,我们一起站出来,为孩子发声,让我们心往一块儿靠,劲儿往一处使,让社会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这个集体的存在。人间天使遗憾折翼,但群里的志愿者们在照顾“天使”宝宝的同时,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支持组织高效运转了10余年,近4000个日夜守护者“天使”家庭。我们坚信“为爱添翼,迎风而上”,天使综合征的治疗必定因我们的力量而焕发新面貌、燃起新动力。 张雪 2024年10月 这本书,希望能成为照护路上的一盏温暖明灯。 愿它的光芒,能陪伴每一个特殊家庭,走过不易却充满希望的每一天。 ▶️ 每个人都能贡献一份力量: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天使综合征,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和家庭带来更多理解与支持。
